5月11日,以“科技助力,以愛賦能-家庭教育開啟新征程”為主題的研討會在京舉行,清華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昱坤提出了“教育焦慮”容易使孩子患上“空心病”。
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內卷現象嚴重,孩子們不堪重負,在學校和各類培訓班占用時間之余,孩子們很少有時間用來自由支配。
看到大家都在讓孩子拼命往前趕,很多家長就開始焦慮。因為家長不知道自家孩子沒有努力的時候別人家孩子是不是也已經在努力,面對未知與各種不確定性,家長決定開始“雞娃”。
孩子在接受這一切的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地向著功利的目標前進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孩子們很難真正滿足內心的需求,甚至可能患上“空心病”。
而教育焦慮是造成“空心病”的主要原因。在青少年階段過度焦慮,會導致在成人階段對工作無興趣,對生活無熱情,處于一個“喪”的狀態,內在價值感缺失。這就是空心病。
家庭教育需要做到怎樣的轉變
家長常常知道要給孩子更多的愛,但是,愛也應該適度。同時,家長也應該注意的是,家庭教育不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
家庭教育即生活教育。在生活中,很多家長都不會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這導致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與父母互動的機會也相對減少,難以增進親子關系,而把時間用在電腦游戲上。